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信息

《高教信息》总第3期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三个原则”和“五个必须”

怎样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关键在于落实三个基本原则和五件必须做好的事。三个基本原则包括: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地凝练、落实、组织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根本路径。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落实,一是证实了所提出来的是真正的国家急需,二是证明能力能牵得起头,三是落实了任务才能获得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资源,才有能力真正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建设一支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建设一个优良的科研环境、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就是要围绕重大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不断地创新机制去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

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担当,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核心内容。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必须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担当。各自拿出什么资源来参与,是出人,出装备,出资金,还是出已有的科研成果?这是资源贡献。主要协同单位制定什么政策来保障承诺的资源真正得到共享?这是政策支持。主要协同单位各自承担什么任务来保障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完成?这是任务担当。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就是要在以上三个原则的指导下,精心做好五件事情。

凝练和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这是所有中心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必须做好的最重要的工作。凝练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统一思想、聚集队伍的过程。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汇聚资源、并初步形成协同机制的过程。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不能落实,就没有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资源和条件。

以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2011计划”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协同创新,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建设一批代表高校能力或国家能力的、具有一定体量规模的科研实体。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评聘机制、考核机制、薪酬机制,努力形成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既有固定岗位、又有流动岗位,既有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又有足够的科研辅助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科学合理人事管理制度,以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的建设。所以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和队伍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为破除队伍建设的障碍铺路搭桥,为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服务。

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真正面对国家的战略需求重新设定培养目标,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培养过程、改革资助方式,这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的优化,没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就谈不上培养机制的改革。

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领域里形成一流的科研环境,以协同创新的机制达到汇聚资源的目的,以资源汇聚的方式来保障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资源的汇聚是多种方式的,可以是重大设备的共享,可以通过项目经费购买,也可以是企业行业的捐赠,目标是在这个领域里建设最好的科研条件,确立牵头高校相关学科的一流地位。资源汇聚的过程一定会形成新的制度体系。通过资源汇聚形成一流的创新平台,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硬件支撑。

以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如何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重点应该做好两件事:建立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吸引国际科技资源为目标服务,实现国内学者的柔性流动;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坛、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为深入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做好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工作,要强化“绩效认定”的导向;加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指导力度,着力抓好一批示范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和退出机制;认真总结“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好典型、好经验,加大交流、宣传、推广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12

(阅读全部内容,请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