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作者:柯文进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与具体的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在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改革也将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高高校自身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如何能在此次综合改革中深刻认识改革的实质、把握改革的精神,进而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呢?现与大家分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认识和实践。
一、综合改革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蔡元培曾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的确,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除了民众需求和社会问责,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综合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完整意义的教育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即以增加供给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增长;另一方面是在保持教育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资源与机会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关键点,在此之前,规模扩张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在此之后,提高质量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例如,欧盟以“博洛尼亚进程”的提出为标志,针对1800多所高校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从统一高等教育体系着手,在欧洲45个国家掀起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可见,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符合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2.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跨国流动成为常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教育服务被国际贸易组织所承认,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无边界的高等教育又成为了新的国际化趋势。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涌入有助于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和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3.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潘樊元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高等教育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一个飞跃,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从27万人增加到321万人,25年净增了294万人;2003年到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从382万人增加到700万人,10年净增318万人;后10年的增长数比前25年的总和还要多出24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这种数量增长模式显然在未来将难以为继,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数量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上来。因此,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4.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我们所进行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注重改革的平稳性和循序渐进,然而,渐进性改革很容易出现改革不彻底的弊端,即为了追求“软着陆”,改革不敢直接触及某些深层次的核心矛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大,这是因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两大阶段性特征:首先,在需求方面,国家和民众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突出,在供给方面,高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于是出现了高等教育结构性供求失衡。在这种失衡下,甚至还出现了高校不能有效供给社会急需专门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矛盾。其次,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国内高校曾经出现了扩招和合并热,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趋向,甚至一些极具特色的高校也在这股浪潮中迷失方向。以专业设置为例,即使是一些著名的世界综合性大学也没能做到覆盖所有的专业,按美国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统计,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科覆盖率也不过是54.2%、62.5%、70.8%。正是由于这两大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需要对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就没有间断过。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对改革进程进行梳理,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共召开四次全国教育者工作会议,每次会议的召开都引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全教会于1985年5月召开,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后,教育领域的一次空前盛会。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研究了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骤和措施。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第二次全教会于1994年6月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召开。会议要求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要求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第三次全教会于1999年6月召开,会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了重要部署。会议主题是: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次全教会于2010年7月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教育工作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动员全党全社会学习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这四次会议的召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转折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宏观政策的变化情况,现将这段时期里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法律、文件和会议整理成表1:
表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演变
时期 |
主要文件 |
主要内容 |
意义或影响 |
1977-1978年 |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
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学校录取,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取消对于录取高中毕业生比例的限制。 |
高考制度全面恢复。 |
1982年 |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规定了教育法的指导思想、立法依据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
为依法治教提供了宪法依据。 |
1985年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提出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总规模达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水平。 |
进入教育体制全面改革新时期。 |
1993年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教育发展总目标: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
在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基础上,提出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同年,国家启动“211工程”。 |
199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 |
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制定教育领域单行法律及行政法规的依据。 |
1999年 |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
教育不但要满足国民的教育需求,还注重素质教育。同年,国家启动了“985工程”。 |
2010年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提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并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教育开放六个体制改革方向。 |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也明确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目标与具体内容。 |
2012年 |
十八大报告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
强调综合改革,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
2013年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将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将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改革获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都是紧密围绕国家社会发展和教育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改革有着比较清晰的方向感与节奏感,基本遵循着“恢复工作、规模扩大、适时控制、提升质量”的主线进行,由此可以看出,此次综合教育改革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启动了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在精神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综合改革改什么?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都指明了综合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内容,现将这两份文件关于改革内容的一些情况整理为表2和表3:
表2:《纲要》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任务 |
主要内容 |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
|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
|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
|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
|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
|
办学体制改革 |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
|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
|
管理体制改革 |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
|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
|
扩大教育开放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
|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
表3:《意见》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任务 |
主要内容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
|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
|
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 |
|
改革办学体制 |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
|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
|
改革管理体制 |
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
健全教育监测评价机制 |
|
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 |
|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
|
改革保障机制 |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
|
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
《纲要》与《意见》这两份文件相辅相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内容。但是在文件框架和具体指导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意见》没有和《纲要》一样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列为独立部分,而是将其并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中;相比《纲要》,《意见》更突出诸如师资建设、投入保障、信息化等教育保障机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是孤立的、单项的,而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统一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中。在充分把握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精神理念、历史文化、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等因素,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改革: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扩大国际教育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50多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经为国家、首都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财经类大学。 2010年,学校上下经过认真、总结、思考和讨论,确定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战略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学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启动了“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改革实践。这里与各位分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年改革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以质量、创新为主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此,学校以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教学规律等因素下,以“质量、创新”为主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科教育的主要改革实践包括:(1)以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2)以国际化理念为先导,通过联合办学、暑期国际学校、双语教学、出国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3)重视平台建设,通过改革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推进实验课程等系列软环境建设、促进实习基地向人才培养基地转化等系列措施,不断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4)积极实施大类培养、大类招生、辅修专业(双学位)等政策,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研究生教育中,学校既注重多年来研究生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还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经过慎重思考,学校在把握有关政策精神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施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革围绕着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招生选拔、培养模式、导师责任、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创新激励、质量保障、国际化等关键问题开展,争取在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层问题、利益格局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2.优化学科布局,增强学科竞争力
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学科的辐射力,不断通过学科交叉带动新的学科发展,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格局,部分学科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的优势日益明显。目前,我校已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科点不断增加的同时,学科建设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取得了第12、15名的好成绩。
在高校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学科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协同创新。学科布局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因此要从内涵建设出发,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2)完善学科管理制度,建立评估机制。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建立切合学科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学科建设管理创新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为学校综合改革提供了强大支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
近几年,学校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1)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以领军人才为主导的人才群发展战略,探索建立以团队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制,通过高端人才引进带动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优化。统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到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互相适应,互为支撑。加强校院两级管理,发挥学院在人才发现、引进、培养与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2)在教师成长和发展方面,构建“启动-优青-拔尖-领军人才”的教师职业发展全程培养系统,积极与教师促进中心、青年教师协会等教师组织合作,满足教师专业深度发展的需求,使培训与学习内化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3)在国际化方面,加大拓展海外研修项目,探索建立固定的境外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境内外著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开放实验室访学或合作研究,参与并融入国际竞争。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管理学院,聘请经济学家李奇教授为学院院长,通过引进专家与引进智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打造出国际人才培养、高端科学研究、海外人才聚集和引领创新开放的平台;(4)在用人机制方面,完善和创新用好用活人才的体制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拓宽发展通道。从确保学校实现战略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人才队伍整体情况,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确保各类人员的发展路径畅通,形成完整的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
4.以大学章程编制为契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它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制度建设工作的主线确定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章程作为一所大学的宪法,是依法治校、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学章程的确定有利于理清和划分大学与外部及大学内部关系之间的权力、责任、义务和范围,因此,我校于2013年启动了章程制定工作,并将章程的制定作为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的有效渠道和重要保障。学校作为北京市教委章程制定试点的牵头单位,和市属院校共同组建了课题组。在章程制定过程中,积极听取校外、校内各方的智慧和经验,组织相关专家对章程的框架、要素、内容、核准等进行了研讨和论证,目前章程已报送北京市教委核准。章程的制定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地广泛调研,科学研究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下几点:(1)充分体现我校作为财经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把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进行梳理和阐述,并融入章程中予以阐明;(2)充分体现自主办学、依法治校的理念。在按照程序透明、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多方监督的原则制定严格和明确的权力履行制度的前提下,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3)充分体现对学校办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章程将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的好的做法和举措固定下来,并通过不断地改革,完善制度设计。除了学校章程制定,还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改革实践工作。
我校在前期许多领域推进了一些改革的实践,这只是综合改革的开始,下一步,我校将结合学校的战略目标和“二步走”的战略设想,学校将全面推进综合教育改革,主要思路为:
1.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探究新的大学发展模式、推进依法治校、实现综合改革目标的体制机制基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宏观关系来看,涉及到学校、举办者、社会以及宏观管理部门之间新型关系的构建;从内部微观机制安排来看,需要进一步理顺、调整和改革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及彼此关系,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学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将包括:以大学章程为学校改革的上位法,分类、理清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大力加强学校自律机制的建设,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奠定基础;以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为契机,理顺学校的学术治理结构;以校院二级管理为学校治理结构的基础模式,探索责权利向院(系)下放,管理重心下沉,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由“条条”管理向“块块”管理的转变。
2.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综合改革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推进。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中,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要把创新育人模式作为重中之重。毫无疑问,改革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核心。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选拔培养创新机制,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本科教育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调整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积极推动通识教育试点项目,打造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凝练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完善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支持各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招生选拨机制,实现研究生分类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教育区别鲜明、各成体系,博士研究生注重学术志趣和创新动力培养,研究生培养目标既要反映社会需求,也要体现学科学术发展的具体需要;探索多途径、多模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调整优化留学生政策,扩大学历研究生的数量,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3. 改革科研机制体制,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科研创新中心。高校开展科研工作,既能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又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培养人才,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科教融合育人。在前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接下来科研改革重点为:改革科研体制机制,适时调整学科结构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国家学科、科技评估的导向作用,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开展多元化评价,按照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律,开展科研评价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水平的智库,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核心要素,因此,学校将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推进“人才强教”战略,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领军人才为主导的人才发展战略,在综合考虑学校学科布局和特色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领军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师德师风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一支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深刻把握国情,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发展和评价的工作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包含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的教师发展机制,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5. 开展党政管理与服务改革,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党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职能、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要求。无论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是学校自身内涵式发展,党政管理已成为提高大学治理能力的关键,其对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切实提高党政管理水平,我校将开展党政管理与服务改革,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坚持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学校管理由原来的决策和管理并重,转化为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为主,扩大学院(系)的自主权,激发院系创造性,增强院系决策、管理和执行能力;优化管理结构、职能配置和机构岗位设置,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切实提高党政、教辅、后勤单位的服务水平。
以上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例如:如何将大学的普遍性、综合性、多元化和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化、特色化结合起来,凝练出财经类大学独有办学定位和特色?在面对日益高涨的政府监督、社会问责,高校如何实现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应对,甚至并将此转变成为学校的发展动力?在探索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上,除了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是否能够通过掌握和利用诸如MOOCs等新兴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坚持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找准方向,选准前进路径,凝聚各方力量,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切实保证改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